许多人在经历“双十一”后,从富裕的“定金人”变成了“吃土”的“尾款人”。去年他们本着“多买划算”的原则,囤积大量日用品,一整年过去了都没有用完,甚至大部分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无意识地损耗、浪费。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个人购物中,如果企业经营不善,也会造成庞大的资金浪费。针对这一情况,稻盛和夫在《京瓷哲学》手册中强调:“企业要坚持‘按需购入,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’”。
如果在资金充裕时,“大量低价”地购入材料,不免会出现浪费、损耗的现象。比如要组装某件产品,组装数量为1000个,组装所需的螺钉和螺栓部件分别只有1005个。在这种情况下,哪怕只是掉了一枚螺钉,工人也会努力把它找出来。反之,如果螺钉和螺栓数量充足,那么即便丢了一两枚,也没有人会在意。“按需购入”虽然比批发所需的资金较高,但往往会加倍爱惜、物尽其用、把每个零件都用在节骨眼上。
许多企业原本冲着便宜的价格而大批量购入需求部件,结果却由于大量损耗和不珍惜使用,不得不多次补充零件储备,从而导致成本不降反升。由此可见,“购买时下所需”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具有优势的。所以,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坚持“按需购入,决不多买”。如果个人控制住自己“剁手”的欲望,那么就不需要经历“吃土”的痛苦。而如果公司能够始终遵循“按需购入”的原则,就能省去大量不必要的重置经费,也能长期在健全的资产状态下进行经营,这对于企业经营而言,具有非常大的正面推动作用。